电力电缆作为城市电网的“地下血脉",承载着电能传输与分配的重任。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、生活用电的稳定与安全。然而,由于长期运行于复杂的地下环境中,电缆难免因绝缘老化、机械损伤、外部腐蚀等原因发生故障。快速、精准地查找并定位故障点,是电力系统运维工作中一项至关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。本文将系统探讨电缆故障的类型、现代检测方法与定位技术。
了解故障类型是选择正确检测方法的前提。电缆故障可根据其性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低阻故障与高阻故障:这是最常见的分类方式。
低阻故障:故障点电阻较低(通常小于10倍电缆特性阻抗),如金属性短路(电阻为零或接近零)。这类故障相对容易检测。
高阻故障:故障点电阻较高(可达兆欧级以上),通常由绝缘老化、受潮等原因引起,在低电压下表现出高绝缘电阻,但在高电压运行时绝缘击穿。这类故障隐蔽性强,检测难度大。
开路故障:电缆导体一相或多相断开,故障点电阻无穷大。虽然电缆无法送电,但绝缘可能并未损坏。
闪络性故障:绝缘在某些条件下(如高压冲击)瞬间击穿,但击穿通道随后又恢复绝缘。这种故障间歇性发生,非常不稳定,定位极为困难。
现代电缆故障定位通常遵循一个系统的流程,可概括为“诊断"、“测距"和“定点"三步。
第一步:故障诊断与性质判断
首先,需要使用绝缘电阻测试仪(兆欧表) 和万用表对故障电缆进行初步测试,测量各相导体对地及相间的绝缘电阻和导体通断情况,以此判断故障属于低阻、高阻还是开路,从而为下一步选择正确的测试方法奠定基础。
第二步:故障测距(粗测)
此步骤旨在确定故障点离测试端的大致距离。主流技术包括:
电桥法:传统方法,适用于低阻和开路故障。通过惠斯通电桥原理,比较故障相与完好相的电阻差异来计算距离。精度较高,但对高阻故障无能为力。
低压脉冲法:向电缆注入一个低压脉冲,通过观察脉冲在故障点(阻抗不匹配点)反射回来的波形,计算发射脉冲与反射脉冲的时间差,根据波速即可算出距离。此法对开路、低阻故障效果良好。
冲击高压闪络法(冲闪法):这是定位高阻和闪络性故障的核心技术。通过高压脉冲发生器向故障电缆施加冲击高压,迫使高阻故障点瞬间击穿放电,形成瞬间短路。该方法通常与以下两种测距技术联用:
电弧反射法(ARM):故障点击穿产生的短路电弧会模拟一个低阻点,引发脉冲反射,通过分析反射波形进行测距。
二次脉冲法(SDC):当今常用的方法。它首先用一个高压脉冲击穿故障点,随后立即注入一个低压测量脉冲。该低压脉冲在已电离的故障点(表现为低阻)会发生反射。仪器将击穿后的波形与击穿前的波形进行比对,波形分歧点即对应故障点位置,非常直观、精准。
第三步:精确定点(路径确认与精准定位)
测距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距离,但电缆通常埋于地下,必须找到精确的垂直接地点。此环节需要声磁同步等技术。
声磁同步定点法:在采用“冲闪法"使故障点周期性放电的同时,使用声磁同步定点仪。放电会产生两声学信号(巨大的“啪、啪"声)和电磁信号。定点仪通过探头捕捉地表振动声音和电磁信号,并确保只有同时接收到声、磁信号的点的声音才是有效的故障点声音。操作人员通过耳机聆听和仪器屏幕显示,在地面上沿着电缆路径寻找声音最大、并且与电磁信号同步的点,其正下方即为故障点。
电缆路径识别:如果电缆敷设路径不明,还需要先用路径仪发射特定频率的信号,用接收机在地面上探测,以精确绘制出电缆的埋设走向,为定点工作提供依据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,电缆故障定位正朝着更智能、更高效的方向演进:
集成化与自动化:现代测试仪器多将高压发生器、测距系统和定点仪集成于一套系统,操作更简便,自动化程度更高。
行波法:利用故障产生的暂态行波信号进行测距,特别适用于长距离电缆和复杂网络。
智能化诊断: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对电缆的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分析,预测绝缘老化趋势,实现故障预警,从“事后抢修"向“事前预防"转变。
电力电缆故障定位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结合的技术。从最初的初步诊断,到现代的二次脉冲法与声磁同步定点技术,一套成熟、科学的流程大大提升了定位的效率和准确性,最大限度减少了故障停电时间和开挖修复成本。熟练掌握这些技术,对于保障电力系统这颗“城市心脏"的持续、强劲跳动,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。